来源:健康中国观察
2024-03-11 15:46
株洲地处湖南东部、湘江中游。现辖4县5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3万。市内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47万。
国家“一五”“二五”计划期间,株洲被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随着10多个中央及省属企业、100多个地方骨干企业、236个区街道工业的竣工,株洲的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日渐加剧。清水塘地区化工、冶炼企业的排放物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越来越重,火电厂的粉煤灰排放对湘江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加上洗煤厂堆积成山的煤矸石,株洲一度成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株洲市的创卫工作筚路蓝缕,却屡创佳绩。从上世纪末“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到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3年、2017年先后高分通过国家第一次、第二次复审,再到2020年全市所辖的4个县(市)已全部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成为全省首个全域化国家卫生城市的地级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株洲市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创建、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以促进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加快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强化城市管理为手段,以提高市民素质为重点的持续创建和巩固提升的工作路子。
一、主要成果
(一)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多年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逐年提高。与2007年相比,2021年GDP达3420.26亿元,增长4.5倍;财政总收入179.8亿元,增长4倍。在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中,株洲在全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82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10余年来株洲市先后获得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3次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二)市容、环境卫生显著改观。株洲市始终坚持环保优先,不断提高城市垃圾处置能力,加快老城区改造,全市市容、环境卫生显著改观。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7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平方米。全市环卫从业建立了垃圾收集袋装化、清运密闭化、处理及时无害化的垃圾管理体制;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垃圾密闭化清运及时率均达100%。2007~2021年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逐年降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每年均统一开展四次以上的“除四害”活动,各区平均投药覆盖率都达到99%以上。10余年来,全市鼠、蟑螂和苍蝇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2020年,株洲市再次通过了“鼠密度达标”复核。2021年,株洲市“苍蝇、蚊子、蜚蠊”三项达标复核实现了由C级跃升B级,全省史无前例。
(三)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8.9岁,人口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全市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99%以上。连续23年未出现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成功应对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人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等新发传染病威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全面胜利。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自愿献血。株洲市从2019年到2022年1月,连续3年保持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创全市历史新高;2021年,全市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22‰,同比下降了28.23%。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城区已实现全覆盖,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市民健康意识得到增强。在深入开展创卫、巩固提升工作中,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民卫生健康意识得到增强。市民普遍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环境美化和保护,积极参加全民健康运动。根据随机抽查结果,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6%(比2007年高出26%),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中、小学校及职业中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9%和90%;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为90%和95%。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卫生县城4个、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文明卫生单位296个、市级文明卫生单位151个、省级卫生村101个、市级卫生村178个、市级卫生镇17个。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株洲市委、市政府对创建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高度重视,始终将创建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当作一项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创卫伊始,株洲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政委、市长为组长、8名副市级领导为副组长、45个市直部门及城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市直部门到各区到街道办事处,均设立了创卫领导机构(国卫提升工作指挥部),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层层签订了责任状,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分解任务。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抓落实,经常深入创卫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落实创卫经费。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听取创卫工作专题汇报,经常组织代表、委员视察创卫一线。由于市四大班子认识上的高度一致,行动上的积极支持,投入上的重点倾斜,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创新思路,建立市容考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一是完善了考评网络。建立了“市考评区、区考评办事处、办事处考评社区、社区考评单位院落”的四级考评网络体系,考评网络覆盖城区每个角落。二是健全了考评机制。实行城区环境卫生“日考评、周反馈、月评比、季讲评”,出台了《株洲市城区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办法》,设立2400万元的城市管理奖励基金,根据考评结果按月兑现奖惩,重奖重罚。每月按考评成绩评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与不合格四等,优秀的奖励100万元,良好的奖励40万元,达标的不予奖罚,不合格的罚30万元。每月考评结果公开见报,不仅公布名次、奖罚金额,同时公布区长和分管副区长的姓名。三是运用科学化监管。建成了数字城管系统,将视频实时监控技术融入GPS系统运用中,对环卫作业车辆、执法车辆、渣土运输车辆可以通过直接视频跟踪其运行与作业状态,足不出户即可对其进行远程调度指挥与监督。四是实施市场化运作。推行环卫保洁和“除四害”的市场化经营。提高环卫工作标准,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株洲市城区大街小巷及公共区域的环卫清扫保洁全面实行市场化。城市管理初步实现了“运营市场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网格化、考核标准化”。
(三)加大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近3年,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500余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雨污分流设施建设、集贸市场提质改造、建宁驿站建设、疫情防控、垃圾无害化处理等。2012年,投入17亿元建成株洲市中心医院,投入近百亿,建成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1个村卫生室。2015年以来,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和135人才工程建设,到2017年,已完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主体框架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初步建成设置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与应急体系、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精神卫生体系、妇幼卫生体系、社区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体系,有效满足了老百姓“看得了病、看得起病、治得好病”的健康需求。
(四)突出难点整治,清除污染源头,狠抓薄弱环节整改,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是拆烟囱。创卫期间先后关停和搬迁严重污染企业及落后生产线113家(条),完成150余家单位、10余家工业企业锅(窑)炉煤改气,拆除市区烟囱372根。实现城区所有公交车电动化,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公交车电动化的城市。加大“一江四港”综合治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个。特别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意志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包括株冶等大型冶炼化工企业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彻底清除了“污染源”。二是洗大街。提高环卫工作标准,实行24小时清扫保洁和每晚清洗道路。将城区建筑垃圾运输纳入招投标管理,加强建设工地管理,落实车辆冲洗平台、硬化出入口路面等措施,全面推行垃圾密闭化收集和运输,规范城市渣土运输管理,严格控制二次污染。三是除脏乱。深入开展户外广告牌匾、乱贴乱画、早夜市、出店经营、马路市场、车辆违规停放等专项整治行动。聘请1100余名市民担任市容环卫监督员,对乱扔垃圾、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穿马路等行为进行纠章处罚。成立清扫保洁队伍,定时清理打捞岸坡垃圾和河道漂浮物,消除采砂码头22个。四是农改超。实施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三年计划,从2019年起,三年内由市、区财政出资6000万元,社会配套2.7亿元,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改造、新建、提质。三年来新建、提质改造农贸市场47个。五是治“五小”。突出“五小”行业整治,改造小餐饮店4000余家,添置消毒设施近万台,加强对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和案件查处,共查处违法案件240余起,取缔无证小餐饮300多家,责令整改5500多家次。加大对“五小”行业的病媒生物防控力度,采取环境治理与化学防制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集中杀灭与常规杀灭相结合的方法,扎实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五)依法管理城市,实行科学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十几年来,株洲市率先推动《株洲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立法,出台《株洲市市政公用设施移交管理办法》《株洲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株洲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株洲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专用功能规范》《株洲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株洲市除四害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还制订了《株洲市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株洲市食品安全工作实施方案》《株洲市“放心食品工程”实施方案》《株洲市食品卫生示范街基本卫生要求》《株洲市鼠密度监测技术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城市卫生管理法规和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水平。大力推动城区“厕所革命”,全面完成城区新建、改造、社会开放各200座公厕,“建宁驿站”被市民交口称赞,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出台《株洲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六)以城带乡,示范引领,创建全省首个全域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不只停留在城市,更应延伸到县城,扩展到农村,让卫生创建遍布株洲全域。株洲市坚持以城带乡,以点扩面,统筹城乡发展,延伸创卫工作,提出国家卫生城市全域化的总体目标,目前全市四个县市——炎陵县、攸县、茶陵县、醴陵市已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同时我们注重培育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效应,在省、市爱卫办的精心指导下,株洲市攸县的城乡环境同治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前任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批示,全国爱卫办、国家农业部、环保部先后来调研指导,向全国推广其成功经验。
三、主要体会
回顾总结十余年来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和巩固提升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必须坚持深化认识。城市形象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为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创建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株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创一流的国家卫生城市,提高了株洲的环境卫生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株洲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株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必须坚持共同参与。创卫工作是党和政府动员、组织群众自己动手改造环境、同疾病作斗争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民造福办实事、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形式。总结10多年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基本经验,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做好创卫工作的最基本保证。自2007年后,株洲市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创卫的重要性,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把各自承担的创卫工作与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列入各系统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有效实施。
(三)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必须坚持长效管理。创建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远之计,重在长效管理。十余年来,株洲市在创卫过程中,逐步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把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阶段,不断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创文”“创卫”一手抓,同部署、同考核,实现“文明健康,有你有我”同宣传,传导“文明城市共建,卫生城市共享”理念;探索“以老带新”,将刚撤县设区的渌口区同步纳入,实现创建、巩固、提升一步到位。围绕城市功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了市容考评机制,定期开展市容考评,并不断扩大考评范围,长期坚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了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作用,实行专门监督。正是实施了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株洲市创卫成果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